本文作者:李啸天启牛配资
马丽主演的《水饺皇后》,成为了“五一档”的票房冠军。
影片突出的是“水饺皇后”臧建和的个人奋斗史,本文就不剧透了。
这里想说的是,任何人任何事,能够火起来,背后自有必然原因,也即“风口”。如果一个正确的人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做对正确的事,其红起来的概率就高很多。
臧建和的“湾仔码头”,能够火起来,核心的点在于她是一名山东胶州人,然后做了山东水饺,又卖给了拥有话语权的山东警察,所以她才火了起来。
问题在于,明明是香港人的香港故事,哪里来的这么些个“山东”呢?
这里就为大家来讲讲这个脉络的故事。
时间线回到1842年,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,大清被迫与英国签订了《中英南京条约》,香港岛被割让给了英国人,就此成为英国的殖民地。
展开剩余95%这一点,大家都很熟悉了。历史课上已经讲过。
而且,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间,英国殖民者又多次利用武力,强迫清政府签订《中英北京条约》《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》,与香港岛毗邻的九龙岛、新界也先后落到了英国人的手中。
注意,香港岛、九龙是割让,新界则是租界。从1898年租界到1997年。
我朝的在收回新界的同时,要求将香港岛、九龙一起收回。而且,做到了。这一点,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。邓公魄力非凡,由此可见一斑。
英国人占据了香港、九龙、新界,在中国的南方拥有了立足点。但是身为“日不落帝国”的大英帝国,胃口并不满足,时时觊觎我大中华。
在晚清,觊觎中国的,远非英国一个国家。
1895年,甲午战争爆发,日本迅速攻占山东的威海卫,北洋舰队全军覆没,中国海防门户洞开。
至于威海卫的历史,得从明代说起。当年朱元璋为了防倭寇,在威海设了一座“卫”,叫威海卫。名字听着霸气,意思就是“威震海疆”。跟天津卫、金山卫并称为北方三大卫所,都是抵抗倭寇的前线。到了清朝,这里更是被改造成了北洋水师的基地。清朝末年,北洋水师在刘公岛驻扎,威海卫成了亚洲第一海军的重镇。
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,1895年,日本与清政府签了《马关条约》,辽东半岛被割让,威海卫也被日本人强占,说是“担保品”。日本就此占领了威海卫。对于这战略位置,落入日本之手,列强都不愿意,于是威海卫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。
俄罗斯,当时是另外一个不断蚕食我边疆的西方国家。那时候的沙俄,碎碎念的是对不冻良港的疯狂追求。
1898年7月,当时的沙俄根据《旅大租借条约》获得了大连湾及其附近区域的租借权。旅顺口和大连的战略位置毋庸赘述,谁控制了这两个地方,谁就掌控了京津两地的命脉。沙俄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借此来威胁清政府,进而从中捞取利益,加强自己在远东的控制力。
不得不说,沙俄的算盘打得很好,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,那就是英国也垂涎远东已久。沙俄租借旅大,无疑侵犯了英国在远东的利益。为了对抗沙俄势力,英国打起了租借威海卫的主意。
同在1898年7月,英国通过外交压力和不平等条约《中英威海卫租借专条》,强行“租借”威海卫,租期定为25年,期满可续。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政府软弱的写照,也反映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激烈博弈。
就这样启牛配资,英国在中国版图上,就南有香港,北有威海卫的势力版图。英军在威海卫建立了海军基地,成为英国人在远东的一颗大钉子。
因为威海卫处于“抗俄”一线,且租期没有最终确定,所以英国人在威海卫采取低成本治理政策,即尽量减少支出,充分利用当地资源。由于那时候全球到处都是英国的殖民地,这样真正驻守在威海卫的英军数量上很少,守护当地的主力是所谓的“华勇营”,也就是当地人组成的雇佣军。
“华勇营”由英国军官统帅,一色的英式装备,一律的英式训练,具备相当的战斗力。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工资要比清朝的士兵多,于是这些山东人也十分珍惜这份工作。鼎盛时期,“华勇营”的人数一度高达1200多人。
在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时期,“华勇营”曾跟随英军攻打北京和天津,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1902年,12名“华勇营”士兵因为镇压义和团成员还被受邀参加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。
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,为了防范日渐坐大的德国,英国开始与俄国“和解”,在这种情况下,“华勇营”的作用开始下降。英国当局对继续出资豢养这支武装力量感到力不从心,为了节省开支,1906年,“华勇营”被裁撤。
“华勇营”被裁撤后,一部分人留在当地。但这些中国士兵因为曾经镇压过中国人,被当地人所排斥,所以英国人就安排这些士兵去往南非、香港等英国殖民地去谋生。
就这样,第一批去香港的山东人,尽管整体数量不多,但因为他们有英国军营受训并作战的经历,于是部分就充当了香港警察。
对于威海卫的回归,直到1930年10月1日,中英签署了《交收威海卫专约》,威海卫才终于回到了中国的怀抱。不过英国人还留了一手,他们要继续使用刘公岛的海军设施10年。
回说香港,聘请外地警察也是香港殖民时代的传统。
自1844年香港警队组建初始,港英当局就对警队里的中国人不放心,尤其是对广东本地人不信任,在警政事务上一直推行“以夷制夷”的政策。
在最早期的香港警队里,招聘的都是欧洲和英属殖民地甚至非洲的海外警察,警队的管理层由欧洲人统领,前线的警员大部分则是印度人,只有一小部分广东警察。
1922年,香港发生“海员大罢工事件”。在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、林伟民的领导下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对于港英政府来说,这也让他们对广东警察非常不满。英国人认为,责任完全在于这些本地警察对工人的袒护和同情。另一方面,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印度和英国关系恶化,印度人反英情绪强烈,这种气氛也蔓延到香港警队,频频发生的暴力罪案和社会冲突,让港府不得不放弃从海外招募警察。
就这样,英国一下子断绝了招募警察的渠道。本地人不敢招,印度人招不到,怎么办呢?
这个时候,当初那批威海卫“华勇营”过来的山东籍香港警察,他们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。
第一批鲁警不仅能吃苦耐劳,因为军营出身,还都是标准的山东大汉,身材比较魁梧,大部分人都会武艺,且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,而且不像白人和印度人那样腐败,担任警察再合适不过。
于是,英国人把招募警察的目光投向了山东威海卫。根据《香港威海卫警察纪事》,在他们看来,比起印度警察,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威海人,有助于改进警队效率,而比起广东警察,威海人则有水土不服的优势。
具体而言,这种水土不服是指广东警察因为语言和文化没有隔阂,容易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,而来自北方的威海人,与广东、香港等地可谓毫无联系,和香港的生活和习惯格格不入,不会轻易被港地居民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影响,忠诚度自然也会更高。因此,英国殖民者更容易控制这支队伍。
于是,大规模、成建制地组建以威海卫籍人员为主的警队,成为香港警察部队的重要任务。
1922年,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波兰特迎来了一个身份特殊的客人——港英政府警察总监胡乐甫。
胡乐甫,曾有在山东招募化工的经历,还会说山东话,也有很多本地的人脉关系,对于山东人,胡乐甫非常“熟悉和了解,认为他们是当警员的最佳人选。”
据相关史料记载,胡乐甫此次前往威海卫的目的是为招募警察“预热”。对于完成这项任务,胡乐甫充满了信心。
在威海卫,胡乐甫与波兰特进行了深入的会谈,双方一致认为,为了英国的国家利益,必须扩充香港警察队伍,而从威海卫大规模招聘警员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。波兰特代表殖民当局承诺,会全力配合与支持香港警察在威海卫的招聘行动。
胡乐甫得到波兰特的承诺后,迅速启程返回了香港,在向港督汇报后,在威海卫招聘警察的行动正式开始。
在威海卫,由于有殖民当局的支持,招募进行得非常顺利。据刘玉党主编的《威海文化通览》记载,此次香港警察招聘,标准非常高,主要看重身体素质和年龄,不大在意文化程度,“其招聘比之粤籍警员甚至更为严格,应聘者身高至少要达到五尺六寸,年龄则限于二十岁至二十五岁之间。”
在《香港威海卫警察纪事》里,曾经的香港警察谷迅昭回忆道,当时的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,笔试的时候,一起去的三十多人大概只有十个通过,到了体检,一百多个人只选上了六个。
在体格测试后,还有一个关口,就是检测是否有非威海卫人蒙混而入。
据香港威海卫警察研究专家张军勇说,当时还有一些四川人试图加入威海卫警察,被识破后,有人说“我家有亲戚是威海卫人”。河南出生的吕殿卿也曾因此挡在门外,当时的教官问他,“你来这凑么儿?”吕殿卿没有听懂,教官拍拍他的肩膀说,“老弟,你回去学学威海话再来吧。”
1923年3月20日,首批从威海卫招募的警察乘坐“贵州”号轮船抵达香港,两天之后,这批警察首度在香港公众面前亮相,在香港九龙火车站广场,接受了港督的检阅。
自此以后,一批又一批的威海卫人奔赴香港从警。到1924年,威海卫籍警员已达275人,占香港警察总数的五分之一。
因为这些威海卫籍的警员都来自山东,因此香港人多称呼这一群体为“鲁警”或者“山东差”。按照排序,“鲁警”是香港警队的D队。除了“鲁警”之外,香港警队还有由欧洲警员组成的A队,印度警员组成的B队,本地警员组成的C队和白俄反海盗警察组成的E队。
这些刚来到香港的威海卫籍警察,多不会英语和粤语,对香港社会了解非常有限。由于语言上的障碍,他们较少去市面巡逻,承担的大多是一些危险重要的任务,比如在新界守哨所,在香港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等。
1927年,香港警察组建冲锋队(EU),这是香港警察中专打头阵的精锐部队,其成员全部从威海卫籍警察中挑选。港英政府各级机关以及港督府,均由冲锋队员守护。
(由威海卫警察组成的港岛冲锋队。1961年摄于中央警署。供图 张军勇)
对于冲锋队,1996年刘青云、陈小春主演的《冲锋队之怒火街头》,2012年上映的《寒战》,都有很形象的刻画。想不到吧,他们的源头,就是当初“鲁警”组成的D队成员。
1930年,威海卫籍警员迎来了高光时刻。在白俄警察无法应对海盗的情况下,由威海卫籍警察组建的“水警队”接过了这一艰巨的任务,他们充分发挥了山东人英勇不屈、百折不挠的特性,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海盗们斗智斗勇,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就将横行香港海域多年之久的海盗剿灭干净,结束了海盗威胁香港的历史。这支由威海卫籍警察参与组建的“水警队”,也被香港民众称为“护航勇”。成龙的《A计划》里,讲的就是香港水警的故事。
威海卫籍警察因其强大的战斗力和严明的纪律性,深受香港殖民当局的重视。
1930年,威海卫归还中国后,香港警队仍然坚持在威海卫招募警察,甚至到了“来者不拒”的地步。1931 年,中国威海卫警方专门致函英国驻当地领事,提交一份38名退役警察名单,建议英方接收至香港警队,结果,英方几乎未加踌躇便应允接收。
“二战之前,冲锋队与交通部是香港警队的两大骨干部门,全是我们山东人的天下。专责保障香港早期经济生命线的反海盗护航队,也全是我们的事。香港警察还有好多部门,比如刑事记录室、指模部以及验假钞的,起初大多也是山东人先进去干起来,以后扩充了,才叫本地警察加入。——吴传忠《我在香港当警察》”
为了让威海卫籍警察能够在香港安心工作,香港殖民当局可谓下足了功夫。威海卫籍警察的服装、住所及灯火等,均由警队免费提供。有家眷的,可获警队提供的免费住所,若住所面积太小,不敷使用,则发给住屋租金作为替代。他们的宿舍在香港荷里活道,曾出现在《三更之回家》《全职杀手》等电影里。
在香港警局,威海卫籍警察们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待遇,他们来港服务三年后,可以申请休假三个月,免费让他们乘船回乡探亲。此外,威海卫籍警察还享受免费医疗,年薪300元以上的高级警察,因病住院者,每日扣除少量医疗费用;年薪300元以下的警察,即使住院,也不扣任何费用,全部报销。
1945年,日本无条件投降后,英国恢复了对香港的管理,警务政策有所调整,警察来源逐渐本土化。即便如此,威海卫籍人员从警仍受到青睐和礼遇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很多大陆移民涌入香港,谋生不易,纷纷投身警队。警队招募时,加上一项必考项目,竟然是威海卫方言。
不过到1956年,香港警队对所有华籍警察混合编队,曾经单列的威海卫籍警察渐渐地走进了历史的深处,不再成建制地呈现。
(香港警察训练学校威海卫队第九届毕业典礼,摄于1950年10月7日。供图 张军勇)
虽然威海卫籍警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,但是他们的后代仍在香港的各个领域发光发热。比如前任香港特首的梁振英,就是威海卫警察的后代。他的父亲梁忠恩1928年应募到香港从警,共当了36年警察。
话又说回来,这些山东籍警察们,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对家乡有很深的情结。
威海警员谷迅昭最开始是跟家人到的香港,他本没想过要当警察,“起初我也不乐意,因为我太留恋家乡了,总急着回去”,后来被吸引去考警察,完全就是因为警察里很多山东老乡,“一遇见老乡就很亲,来到香港,看到威海卫警察里好多和我一般大的年轻人,我就动心了,总想往老乡堆里扎。”
(谷迅昭[左二]和两位女警着便装示范使用斑马线,摄于1958年。供图 张军勇)
还是梁振英,在他从出生到二十岁,一直和父母住在警察宿舍。在他小学时期,他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,“山东人不讲山东话,将来回家怎么办?”
因此,在香港长大的梁振英,完全能听得懂威海话,生活和饮食习惯也完全是山东式的。他说家里吃的东西全是山东的,“汤面、水饺、油饼、米汤、菜包、饽饽。节日的食品,包括中秋的月饼、端午的粽子、还有元宵的属灯,都是山东特色。我到今天也还是奇怪:爸妈不到二十岁就离开家乡,竟然可以将这一切完好无缺地从老远的山东带到香港。”
因为山东的饮食习惯与香港完全迥异,香港警局为了照顾鲁警们的饮食习惯,也是煞费苦心。一般警署或者哨所里还专门为他们开设伙房,山东厨师成为了鲁警警署的标配,山东特色的包子、饺子、馒头、油饼和面条等,一应俱全,敞开供应,管吃管饱。据《威海文化通览》记载,威海卫籍警察在香港吃得好,吃得饱,个个“又粗又高,肌肉结实,精神饱满”。这些威海卫籍警察的食量非常惊人,有些人吃了两份牛肉炒面后,仍说“打了个底”而已。
“威海卫籍警察特好吃包子和饺子,每逢厨房做这两样饭食,他们会一直吃到厨房里没有了的时候,才会意犹未尽地离开,结果是,一提包包子、包饺子,厨房大师傅就愁得要命。”
伙食置办得好,威海卫警察个个吃得“又粗又高,肌肉结实,精神饱满”,英国人更是乐见于此。威海卫警员回忆,“威海人一般都长得高大,做事也忠实”,因此英国人“拿着威海人就跟他们都御林军似的,比广东人要金贵得多。”
相应地,他们在警校所受的训练也要比广东警察更多,这样下来,威海卫警察逐渐成为香港警察里最好的一支队伍,“巡逻时走街上,腰板溜直的,靴帽整齐,皮鞋锃光瓦亮,对老百姓和游客都很和气,但也不失威严。”
说了这么多了,那么到底与“湾仔码头”有啥关系?
其实,答案已经不言自明。
因为“湾仔码头”的创始人臧建和是山东日照人。日照嘛,与威海是邻居市,口味是一致的。
因此,臧建和的山东口味的水饺,在湾仔开设档口的时候,当时的鲁警们就广为光顾,因为实在太对他们的胃口了。
在臧建和开设水饺档口的时候,时间已经到了1980年代初期。这意味着什么呢?
当初的鲁警,第一批已经陆续退休了,警署或者哨所里的官方餐馆已经吃不到了,可是他们的山东口味并没有减弱。
而且,警二代们,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,崭露头角,很多都成了社会名流,遍布政界、媒体界、演艺界等各个阶层,像梁振英此时已经成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。
演艺界里,像号称香港“高仓健”,出演过《中华小子》《香港拳霸》《武状元苏乞儿》的林威。
在经典剧集《上海滩》中饰演大反派“冯敬尧” ,在黄日华、翁美玲主演电视剧《射雕英雄传》中饰演“洪七公”的刘丹,他的儿子是刘恺威,杨幂的前夫。
还有王俊棠,他的主要作品有《点金胜手》、《陀枪师姐》、《雷霆扫毒》等,大家非常熟悉的应该是陈小春鹿鼎记里的“鳌拜”。
还有惠英红、惠天赐姐弟,也是威海籍后裔。不过他们不是鲁警的后代,而是在解放前本是山东的大户人家的父辈,但因害怕被清算而迁居至中国香港的。这里就略过了。
在香港湾仔有一条道路,叫庄士敦道,就是以威海卫英租地最后一位行政长官庄士敦命名的,他曾在威海居住了十六年,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,他对英国人说:“威海人,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威海人,具有‘强烈的爱国情操、独立意识与时代观念,虽然对我们的统治是那样惹人注目的温顺服帖,但是他们的情感从来就没有和英国国旗连在一起’。”
距离就是这么近。“湾仔码头”与鲁警之间的距离,太近了。
当街头小吃,遇上了社会贤达,这意味着什么?
就像麻辣烫、云南米线、煎饼果子、小笼包等等,都有从街边摊上升为顶级品牌的案例,而且不要太多,数不胜数。
臧建和与她的“湾仔码头”,创业之初选择了在湾仔,无疑是正确的。因为上世纪70年代,香港地铁尚未开通,来往港九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轮渡,从九龙出发来到港岛,上岸的第一站便是湾仔码头。
摆渡而来的人流,在途中解决一顿便餐也成为刚需。因此,这里汇集了大量小摊贩,臧健和同样选择在这里开始最初的创业。
有人流,有刚需,能够保证臧建和的摊位的日常运营。但是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,就必须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。要么是媒体,要么是社会贤达。不然,它就永远只是社会低端人士的低端小摊位罢了。
就是这样,臧建和遇到了鲁警及他们的后代们。拥有强烈家乡口味的鲁警们,当她们遇到了日照人臧建和包的地道的家乡风味饺子,是非常愿意为她买单的,而且愿意捧她。
当初的鲁警,在此时香港已经混成了人上人,拥有很强的社会地位,拥有强大的社会话语权。当他们看到一个拥有家乡元素的食品在街边热卖时,那种强烈的同类感与自豪感,不由得他们去力捧这家摊位,愿意为她贡献一些力量,而且是举手之劳的力量。
这批顾客在整体数量上不多,但是根据二八律,正是这少部分的二,才真正决定了“湾仔码头”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高度。
要不然,一种非常典型的北方风味,又怎么可能在香港这种南方人为主的地方,能够叱咤风云呢?
甚至,因为“湾仔码头”的标准化,不仅风靡了香港,还北上反哺了包括山东在内的广大区域,成为了冷冻水饺的标准。这就是后话了。
投稿、合作、加入读者群启牛配资
发布于:山东省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